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海洋牧场,发展深水网箱、养殖工船等深海养殖”。
在这份文件出台之前,中国建造的全球第一艘排水量达到了13万吨的“养鱼航母”,已经在深蓝的大海中,把近1000吨养得肥美的黄花鱼,送上了国人的餐桌。
中国又一次悄然超越,从最大的深海养殖装备建造国,跻身进入国际高端深海养殖装备的第一梯队。
中国,又干了一件大事。
年产3700吨黄鱼的”航母“,只有35名船员
去年9月,近1000吨的大黄鱼,从一艘距离海岸线100海里外深海的“渔船”上,陆续被送上了国人的餐桌。
跟以往不同的是,这些黄鱼从鱼苗开始,直到长成,就一直待在这艘船上。
这艘长249.9米,排水量达到了13万吨的“养鱼航母”,是全球第一艘深海封闭式养殖工船——国信1号。
国信1号养殖工船
在这艘体型比航母还要大的船上,一共有15个养殖舱,差不多9万立方米的体积,相当于36个标准游泳池的大小,一年能养出3700吨鱼。
3700吨是个什么概念?
年年丰收的查干湖冬捕的年捕捞量大概是1500吨,这一艘船的年产量,是查干湖冬捕的两倍还多。
不仅产量大,因为这艘船停泊在大海深处,全天24小时不停循环新鲜的海水,加上标准化的养殖流程,所以养出的大黄鱼,和传统近海网箱饲养的相比,品质更好,口感味道也更接近野生。
也正是因此,这艘船一年的产值能在3亿元左右,刨除所有的成本,每年能盈利6000万元。
更多自动化设备的应用,让这艘“航母”上的工作人员,只有35个人,平均一个人养100多吨鱼。
去年9月,国信1号养殖的黄花鱼上市
从鱼苗入舱、投喂养殖、起捕到加工,几乎所有的流程都能在这艘船上完成。
可以说,这就是一个移动的“海上牧场”。
“国信1号”对深海养殖的实验成功,让“海洋牧场”的构想从蓝图变为了现实。
也让深远海养殖,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模式之外,多出了一个新的中国样本。
眼下,国内已经有6艘这样的大型养殖工船在建,第2艘、第3艘“养鱼航母”预计明年就能下水,更大的30万吨级养殖船也正在设计建造。
未来,除了大黄鱼,三文鱼、石斑鱼也将上船饲养。
“海洋牧场”曾是高不可攀的梦想
深远海养殖技术,可不像近岸的鱼排或者网箱那么简便。
因为科技含量高,这个技术长期以来都被个别国家垄断。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也只能是充当深海养殖装备的制造大国,却不是强国。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渔业发达的国家,比如挪威、瑞典、美国,就有了比较成熟的深远海养殖产业。
在配套装备、技术和应用程序等方面,运用大量先进的科技手段,实现了养殖过程机械化和信息化。
挪威等国在深海养殖方面起步早,技术也成熟图为挪威的一座三文鱼养殖基地
比如说清洗水下网箱的机器人,这个技术就长期被国外垄断。
挪威的机器人可以在网衣内外任何角度清洗和巡航监测,日本的机器人能沿养殖网面自主行走。
再比如投放食物的设备,国外的技术也是领先的。
挪威研制的投饵系统,能根据实时的温度、溶氧、饲料传感器、鱼类行为等信息反馈,通过养殖管理软件分析决定进行投喂决策;加拿大则是根据养殖对象分别开发出不同的投饵控制软件,提高饵料的利用率;美国研发的投饲系统的最大投饵能力,是能同时向60个网箱输送饲料。
中国科学家虽然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就提出了“海洋牧场”的构想,可受制于当时的科技水平和工程制造能力,这个梦想更像是个幻想。
2010-2020年中国深水网箱养殖产量变化
直到1988年,中国一家公司从挪威引进了一套深水网箱,中国深海养殖的大门才开始慢慢开启。
2000年,在引进挪威、美国深水网箱的基础上,中国开始自己研发深远海养殖设备。
2年后,首套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深水网箱诞生。
2006年,“863”计划设立了深水网箱相关的项目课题,国内深海养殖设备和深远海养殖行业,也从引进—消化—吸收的阶段,开始走向创新。
多个“世界第一”深海渔场,都是中国造
一方面,是深海养殖装备的制造。
中国深远海养殖装备的建造情况 资料来源:五度易链行业研究中心整理
如今,中国已经成了大型深远海养殖装备全球最大的建造国。
据不完全统计,由中国制造已交付的大型深远海养殖平台,已经有19座,在建和计划中的有14座,已经交付的养殖工船2艘(不包括国信1号),在建和计划中的2艘。
挑几个中国造的“全球最大”、“全球第一”看一下:
2020年交付给挪威的“JOSTEIN ALBERT”号养殖工船,这艘由中集来福士进行基础设计和建造总装,专门用来养三文鱼的船,长385米、宽59.5米,有6个50米见方的养殖网箱,可下潜至60米深度,养殖规模能达到1万吨。
文章来源:https://36kr.com/p/2173654141923841
版权声明:未标注转载均为本站原创,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有侵权、不妥之处,请联系站长删除。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