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3月17日报道香港亚洲时报网站近日发表题为《被遗忘的历史:中国曾充当犹太人的避难所》的文章,作者是K·J·卢。全文摘编如下:
1月27日是国际大屠杀纪念日,纪念1945年苏联红军解放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日子。在当前这个历史时刻,我们也应该记住这个故事的另一个部分。
1938年7月初,32个国家的代表在法国埃维昂莱班召开会议,决定是否让犹太难民逃离纳粹德国。大多数参会国表示拒绝,不想像美国代表所说的那样把“一个犹太问题”引入自己的国家。
1943年,在百慕大会议上,美国和英国再次拒绝犹太人入境。
在这个可怕的时期,中国成为地球上唯一为逃离的犹太人提供持续、开放、无条件庇护的地方。
这不是历史上的偶然事件,而是中国悠久文化传统的结果:天津、上海和哈尔滨等地19世纪和20世纪已有生机勃勃的犹太移民社群。但在那之前的1300多年里,也已经有犹太商人在中国做生意和定居。
事实上,毫不夸张地说,作为一个文明国家,中国开创了多样性、兼容并包以及多宗教包容、和谐的概念——这吸收了儒家、新儒家、佛教、道家和墨家等文化传统。
已故的哈佛大学历史学家西蒙·沙马在他的著作《归属:犹太人的故事,1492-1900》中说:
“调查世界其他很多地区犹太人的困境,让人惊叹开封犹太人躲过了什么。”
“在中国,犹太人没有受到暴力和迫害,没有被妖魔化为杀害上帝的凶手。他们的犹太会堂没有受到试图让他们改变信仰的激昂劝说骚扰。他们没有被迫与非犹太人隔离开来,也没有被迫在衣服上佩戴羞辱性身份标识。”
“他们没有被迫从事最受鄙视、最不稳定的职业,没有被污蔑为贪婪、喜欢报复的人,也没有被描绘为掠夺成性的恶魔或可怜的受害者。”
这种包容性关怀在大屠杀期间也体现在当时的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何凤山的个人行为中,他在奥地利向犹太人发放了数以千计份签证。这使犹太人得以离开这个国家(不管他们是否前往中国),从而挽救了无数生命。
何凤山一生中从未公开宣扬自己的行为,在他去世后才从犹太幸存者及其后人的证词中获得称赞。
他的孙女解释说,这种低调是因为祖父觉得这是任何人都会做的平常之举,是“任何人处在他的位置上都会做的事”。他有时被称为“中国的辛德勒”。
作家考特尼·利希特曼说,上海是名副其实的犹太人避难所:
“尽管自己生活艰难,许多上海本地人欢迎新邻居的到来,并与他们分享自己所拥有的并不多的东西,无论是住房、医疗,还是简单的善意。”
“渐渐地,在这种支持下,犹太难民开始一点一点地在他们的新国家创造生活。不久后,犹太商户的激增就使虹口地区被称为‘小维也纳’。”
最终,有2万名犹太人在上海找到了避难所。
犹太上海难民摩西说:“如果(上海人)没有这么包容,我们的生活会很悲惨。在欧洲,逃离的犹太人必须东躲西藏。但在上海,我们可以跳舞、祈祷和做生意。”
“这样的情谊是维持上海犹太人群体精神的关键,他们中的许多人至今仍有家人在欧洲面临生命危险。在来自世界各地的满怀希望、想要致富的企业家们把上海从一个不起眼的渔村变成世界第五大城市的时候,提篮桥提供给犹太难民的并不是财富或奢华,而是更宝贵的东西:安全。”
如今,美国试图利用大量不利于中国人民和政府的谎言、诽谤和宣传来让世界在思想上作好战争准备——美国说,中国对世界和全球秩序构成威胁。在这一背景下,记住这段重要的历史很重要。
这些诽谤被事实断然驳斥:维吾尔族、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欣欣向荣,自豪地传承着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他们可以作为平等、受重视、受尊敬的行为体参与一个繁荣多民族文明国家的发展。
这是基于几千年来的多宗教/多民族共存、包容和博爱传统,它以辩证的方式延续到了“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群众路线的当下时刻,目的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来源:http://www.cankaoxiaoxi.com/culture/20230317/2507168.shtml
版权声明:未标注转载均为本站原创,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有侵权、不妥之处,请联系站长删除。敬请谅解!